8月28日,由金正大集團牽頭制定的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頒布實施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工程院、工信部、農業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行業大咖,積極探討脲醛緩釋肥等新型肥料國際標準頒布實施的重要意義,并對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進行了深入解讀。
各位專家都說了啥?一起來快速回顧!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金 涌
新型肥料是肥料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的重要突破口,應該在更大視野上,將此作為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大事上加以重視。所以我們要將標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對我國肥料行業國際地位和企業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未來,我國的新型肥料還要在提升肥料品質、精準智能施肥、改良土壤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耕肥處處長 仲鷺勍
主導制定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肥料行業在國際市場上話語權和領導地位的提升,值得業界為之驕傲。國際標準的制定也反映了當前整個肥料行業在轉型升級中,一手抓服務技術創新,一手抓產品技術創新的良好趨勢。發展脲醛緩釋肥等新型肥料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的需要,產學研推要共同推動加大推廣力度,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施肥之路。同時,也希望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所能更多參與制定有關肥料的國際標準,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處副處長 張 凡
過去的發展經驗表明,中國優秀肥企“走出去”的難點不在技術而在標準。參與起草國際標準的制定,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滿足標準的產品設計、工程建設和裝備制造等一整套“交鑰匙”服務。所以這不僅是中國標準的國際化,而是我國整個肥料產業鏈技術國際地位的提高。金正大“一手抓技術、一手促標準”的做法為行業作出表率。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農業食品標準部副主任 蔡 彬
標準是生產力和技術的紐帶和橋梁,多年來肥料的標準化建設一直緊緊地結合技術發展,實現了與技術同步同軌的推動。隨著我們在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與領導力的提升,既需要保證現行標準的先進有效,也要保持國內和國外標準一致性。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質量安全環保部副主任 魏 靜
石化行業在國際標準從跟跑到領跑的喜人轉變令人開心。期待下一步從專業標識、分析檢測方法到配套產品的更多國際標準盡快頒布實施,完善國際標準化體系建設。“以我為主”制定產品標準,充分展示中國肥料在國際舞臺中的話語權,對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揮很好的作用。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 高祥照
標準制定的關鍵是實施,產品生產的關鍵是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證我國糧食穩定生產,緩控釋肥都要發揮重要作用。肥料企業的積極創新,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很令人振奮。我們也將不遺余力地推廣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讓更多的中國農戶享受到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中國化肥信息中心主任 陳 麗
脲醛緩釋肥國際標準的實施發布,推動了我國新型肥料的快速發展。標準的制定,目的是為了整個農業生態環境做貢獻,為農業自給自足、提質增效和環境安全做貢獻。我們要抓住機遇,快速完成讓中國從肥料大國到肥料強國的轉變。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秘書長 王立慶
脲醛緩釋肥料與氮肥產業息息相關,其國際標準的發布恰逢其時。近年來,我國國內氮肥市場競爭慘烈,在國際上又缺乏成本優勢,出口量不斷下降。脲醛緩釋肥料符合肥料產品升級和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大趨勢,對我國緩釋肥料的發展,特別是對國內氮肥“走出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秘書長 李 光
目前我國新型肥料的使用只占整個肥料施用的11%,可見未來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是做標準,但實際上這很困難。像金正大這樣能夠積極參與,來支持新型肥料的發展是難能可貴的。
ISO TC 134 WG1召集人、上?;ぱ芯吭簷z測中心主任 劉 剛
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歷經了近4年時間,從2013年9月相關標準材料的提交,到2017年1月投票通過,2017年3月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了該標準,并于今年5月正式頒布實施。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從質疑到驚訝,再到贊嘆,中國肥料的技術也逐步得到國際化肥同行的認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肥料標準制定,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以引領肥料行業發展。
金正大集團黨委書記 張曉義
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的頒布實施,填補了國際上沒有脲醛緩釋肥料標準的空白,有利于世界范圍內緩釋肥料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護土壤生態環境、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等意義深遠。這也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肥料行業的國際影響力、話語權有了進一步提升。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正大集團副總裁 陳宏坤
今年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的深入,化肥施用零增長以及土壤修復改良等政策的實施都給肥料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緩釋肥料為代表的一些新型肥料,必將成為肥料行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的重點。在2016年和2017年金正大集團參與主導制定的控釋肥料、脲醛緩控釋肥料國際標準相繼頒布實施,大大提升了我國肥料行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信息來源:北京中聯創新農業科學研究院